找到相关内容527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呵斥、轻蔑上师的五种过患

    无上密法,皆可于此浊世的短暂一生中,赐予众多易获佛果之利益。相反,若颠倒依止,由心真正呵斥上师,则即使于所有甚深密续,在众多千万劫中,断除睡眠与愦闹等一切散乱,如是日以继夜地修行,亦唯得一种结果:非但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

    |善知识|上师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07/10472831901.html
  • 不该之事有三种

    华智仁波切[造论] 索达吉堪布[译颂] 益西彭措堪布[讲解]   不该之事有三种:友前不该有喜怒,  承诺不该有变动,行事不该有表里。  不应该的事情有三种,就是朋友面前不应该喜怒无常,承诺不应该有变动,作事不应该表里不一致。  ①友前不该有喜怒:  《君主法规论》说:“浊世恶劣之众人,动辄欢喜动辄忧,时傲时卑柔暴等,行为日日多变化。”“最初之时易相处,久而久之不可靠,令人生起厌烦者,称为不稳重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70239799.html
  • 佛教供器——八宝

    、缘起和脱离偏见的象征。   莲花,是高尚纯洁的象征,表示“出五浊世、无所污染”,是佛教中最常见的持物与纹饰之一。但有着极其特殊和崇高的地位,象征能跳脱一切烦恼与罪恶,升华至洁净澄明的境地。   外八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5744254.html
  • 密宗灌顶略论

    众得到佛慧佛法。  密宗的灌顶法有:铃灌顶、杵灌顶...等。以铃灌顶为例:在未摇动之前,自无法启发智慧。铃一应用,由此响亮的声音,经由梵穴直入心际,嘹亮一片,而警醒浊世梦中之人,宜袪除心中的迷妄;尽力...

    丘吉然春上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81245179.html
  • 圣大悲观自在赞颂启请文

    戒律衣赤身裸体无羞耻, 於诸在家阿谀奉承喜作正士所诃业,呜呼正法日轮光辉行将隐没西山背! 诸掌权者肆意妄为相互诤斗欺弱小,卑贱人等常被役使粗劣饮食亦难得, 如是难忍浊世恶况圣者於此若漠然,本欲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01045483.html
  • 悲心的重要性

    不可能利益众生。《般若十万颂》云:“设若八地菩萨无悲心,亦非大乘属小乘”。所以我们这些学大乘法门的人应该以发起大悲心为根本。释迦牟尼佛,以大悲心为根本而发了不共的五百大愿,并转了三次法轮,才使我们浊世...

    落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4749563.html
  • 成佛之道导读

    值得一提的是对佛的法身的解说是:“正法以为身,净慧以为命”,这不是神秘、遥远的存在,而是当下的实相,而对于十方诸佛,导师特别礼赞本师释迦牟尼佛的“悲愿来浊世”,众生随其因缘而感应的佛,只是方便示现而已,...

    黄国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31257475.html
  • 大菩萨金洲大师的历史

    ;闻其名而思念其人时,都能令各各的烦恼粗性顿息,油然生起敬仰。在这浊世中极浊末劫中,人们都喜念各自乡土中早先耆老们的谈论,而认为自土的全是真实,他者尽是昏庸。这种亲爱疏憎的暴风,遍布一切方隅,以此任何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25859890.html
  • 菩提与菩提心

    变化。  (二)虽未见神变,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。  (三)虽不闻法,但自见法灭之相,故护持正法。  (四)不见法灭之相,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扰,而难得发心。  另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发心品载有四缘:  (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74460687.html
  • 般若空观印禅心———论《心经》对禅思禅诗的影响

    众生苦难的根源在于把自己看成有实体性,以自我为前提,苦痛遂因之而起。若通达法性无我,则苦海波平,爱河浪息。佛教设立五蕴说的目的,即是为了破除众生的我执。洞悉五蕴皆空,就能高蹈浊世,在尘出尘,获得审美观...

    吴言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1560835.html